1960年,张灵甫的遗孀王玉龄自美国返台,刚刚落地就收到了一份颇具分量的请柬。那是整编74师的幸存老兵们特意为“师母”准备的聚会。王玉龄应邀出席,当晚宴席摆下二十多桌,座无虚席。场中氛围既庄重又热烈,几乎每一位74师的老兵都要亲自上前,举杯敬酒,表达心中的敬意与怀念。由此可见,哪怕74师早已覆灭多年,张灵甫长眠地下,他们的感情纽带依然牢不可破。陈毅老总当年曾担忧74师俘虏若轻易释放,恐怕后患无穷,这种担心并非空穴来风。
整编74师是国民党“五大主力”之一,被誉为蒋介石的“御林军”。这支部队不仅装备精良,更有着一套完整的政治组织体系,带有鲜明的苏式痕迹,却又带有国民党的独特改造。自大革命时期起,蒋介石便与苏联顾问频繁接触,国民革命军也因此在建军模式上深受影响。74师在学习上尤为彻底,从设有政治指导员、宣传队,到战地喊话小组,甚至还有负责监视的特务与督战队。这种严格的思想管控,使得士兵在战场上几乎不可能逃脱或投降。
展开剩余80%74师与其他国军部队最大的不同,还在于他们推行“学习制度”。表面上看,这是为了提高士兵素质,实则是灌输蒋介石所谓的“战斗心得”。士兵大多出身良家,受过基础教育,识字能写,却难以分辨其中逻辑漏洞,极易被灌输洗脑。每人还被发配一本日记本,要求每日书写心得。久而久之,写日记成为根深蒂固的习惯,哪怕被解放军俘虏后仍难以割舍。许多日记中充斥着“政治民主化”一类口号,可见思想渗透之深。
在孟良崮战役最后关头,解放军第四纵队攻占山头,俘获几名伤兵。这几人是宿迁的壮丁,被强行拉入74师,尚未被彻底洗脑。他们心知解放军待人宽厚,原本就萌生逃跑念头,但由于74师的督战队和密探监视极其严密,根本没有机会投诚。蒋介石给予74师在物质上的优待也极为优渥:大鱼大肉管饱,条件远胜普通部队。因此许多被俘士兵一时还难以适应解放军的粗粮伙食,吃饭时面有难色,滑稽可笑。
一些战俘被编入解放军部队后,嘴上顺从,心中却仍存傲气,常说“胜败乃兵家常事”,还放言若再正面交锋,解放军未必能赢。他们只是抱着“好汉不吃眼前亏”的态度苟且偷生,战斗时甚至消极怠工,对国军“放空枪”,表面听从命令,实则阳奉阴违。值得一提的是,这些士兵的军事素养极高,能条理清晰地指出解放军战术的不足。例如步兵队形过密、指挥信号过于单一、缺乏自我保护措施,甚至在伪装与炮兵阵地布置上,都能挑出切中要害的问题。哪怕只是普通士兵,他们的战术素养放在解放军中,也足以担任班长一职。由此可见,74师确实是国民党军中少有的精锐。
不过,幸好这样的部队仅此一家,最终又在孟良崮全军覆没。若当时贸然释放大量俘虏,极可能成为日后隐患。解放军自井冈山起便有明确的战俘政策:不打、不骂、不搜腰包,伤员予以救治,愿意留下的吸收入伍,不愿留下的放其回乡,甚至还贴补路费。然而,进入解放战争后,中央调整了方针:释放战俘需谨慎,能转化则积极争取,不可轻率放走。
孟良崮战役中,解放军俘虏多达两万余人。当时山东战局危急,野战军长期高强度机动作战,带俘虏行动极其艰难,再加上后勤物资匮乏,养活如此庞大的人口几乎不可能。有人因此主张酌情释放,减轻压力。然而在关键时刻,陈毅果断表态:“74师的俘虏,一个也不能放!”在他看来,越是顽固的敌人越不能放走,否则他们必定重返蒋军阵营,成为未来的劲敌。
事实也证明陈毅的决断无比正确。多年后,王玉龄在台湾受到老兵们簇拥的情景,正好印证了74师强大的凝聚力与顽固性。假如当年轻率释放,后果恐怕不堪设想。74师的兴衰历程,不仅是一段军事史,更给后人留下深刻启示。
参考资料:
《从“抗战王牌”到灰飞烟灭——国民党整编74师的兴衰给我们的启示》 孙海东
《孟良崮战役中的俘虏兵》 刘子君
《张灵甫遗孀王玉龄访谈》 陈永
《孟良崮战役俘虏的教育与转化》 夏继诚
《陈毅、粟裕在孟良崮战役中的军事指挥艺术》 王冠卿 鲁统彦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在线配资门户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